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疫情期间海外学子交流会

  5月5日晚8点,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疫情期间海外学子交流会”线上活动顺利举办。本次活动邀请我院正在海外进行交流学习的刘琦、李洋、包云娜和张宇晶四位同学分享疫情期间的学习生活。学院副院长陈培永、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石生和学院团委书记罗登科出席本次活动。全院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等多年级学生参加本次活动。活动由学院研究生会外联部部长王先鹏同学主持。

  交流会的第一个环节是嘉宾分享。正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交流学习的刘琦同学介绍了墨西哥的疫情并分享了她在疫情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墨西哥与美国联系紧密,疫情受其影响较大,国内底层人民保障比较困难,但整体情况较为稳定。在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进行交流学习的张宇晶同学分享了她的抗疫日记,在见证美国疫情从几十个人到现在百万人的过程中,她观察到美国政府在前期防护不重视,存在歧视、防控政策过于宽松等问题。在中美两国疫情防治实践的对比中坚定了对我国的制度、道路、理论、文化的自信。在美国密苏里大学进行交流的包云娜同学围绕自己在美国密苏里大学的交流学习过程鼓励大家在访学过程中要多提问题,多跟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尽快融入环境,同时也指出美国目前仍存在的霸权主义、个人主义等问题。在英国剑桥大学进行交流的李洋同学对自己在剑桥大学选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的未来》和《苏联和斯大林主义》三门课程进行了分享,指出出国交流要主动自觉,多与导师联系沟通,多参加学术会议,了解学界的最新动态。

  交流会的第二个环节是嘉宾问答和交流讨论。同学们纷纷和嘉宾进行交流互动,活动气氛热烈。交流互动主要围绕美国作为发达国家防疫物资仍然大量短缺的原因、联邦政府和各州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申请海外交流和开展学习生活等问题展开。张宇晶同学认为美国由于产业结构的问题不能够填补突然激增的口罩需求缺口;包云娜同学指出美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各州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联邦政府与各州、各州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关系;李洋同学谈了可以利用各种学术会议包括中方导师的关系来和外方导师取得联系。参会人员在热烈的讨论中增进了友谊、增长了知识,活动也缓解了在外交流同学疫情期间身处异乡的思乡的情绪。

  会议顺利完成各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一致表示,将继续坚持居家学习研究,提升学术水平。祝愿我国和世界抗疫形势不断向好,期待大家早日在燕园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