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教研室是我院组建最早的教研室之一。200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成立。研究所现有在岗教师11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 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人,占教研室总人数的70 %。2010年,成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 研究所近几年承担的课程主要有:为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献选读”、“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人物研究”等课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专题研究”等课程;为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生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当代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文献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研究”等课程;为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研究”、“当代中国研究”等课程。 老师们爱岗敬业,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校和学院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研究所老师在教学改革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和尝试。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学术界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结合学生的思想和问题,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进行分析。研究所老师采用多媒体教学,精心制作课件,不断提高水平,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从2006年9月起,在全校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研究所老师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意义,在教学中把握作为大学公共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历史课、大学专业历史课的关系,处理好与“概论”的关系,构建与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体系。根据教学目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的教材体系,参照多年教学经验,设计了若干专题进行讲授。还聘请一批国内较有影响的资深学者、专家来上课。采取教学组式教师组合方式进行授课,课堂讲授与讨论、录像相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2007年9月,研究所受邀承担了清华大学一个大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组成员都参加了讲授,受到清华学生充分的肯定。“纲要”课在北大开设的情况,也受到教育部、中宣部等关注,几家重要媒体《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予以报道。2008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课。 研究所老师积极加强教学研究:编写教材,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参考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解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疑难问题解析》等,研究教学规律,发表一系列关于课程建设文章等。研究所注重精品课网络建设,目前已经上网的资源有教学计划、参考书目、思考题、教师简介、文献片、课件、学生作业、部分教师录像等。2009年,出版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电子课件。研究所的多位老师曾获得过学校、学院的教学优秀奖及教师教学基本功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演示竞赛奖励。 在较好地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研究所老师非常注重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近年来,研究所老师出版专著多部,主编著作多部,发表论文多篇,成果被多次转载引用,获得校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有多项,还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主要包括主持国家“九五”、“十五”社科基金党史学科项目,主持教育部项目,集体承担北京大学“985”、“211”项目,还承担基金会、部委等其他一些项目。此外,研究所老师还参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工程建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重大项目的研究。研究所在科研方面的优势:一是主持承担国家、教育部、北京市、北大的项目很多;二是成果丰富,出版一批专著,多次获得北京市出版基金的支持,多次获奖;三是研究成果有特色,以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党建为主要方向,既做到科研和教学紧密相连,又形成自己的特色,有一定的影响。此外,老师们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出国访问、参加学术会议,开阔视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成立以来,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点建设,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多人,还指导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多人及访问学者、进修教师多人。2007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通过了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方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后,研究所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原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调整了学科方向,制定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硕士点、博士点的培养方案,确定了研究方向和课程,目前已经招收硕士生、博士生,还指导访问学者、进修教师多人。 为人师表德为先,经过不断的努力,研究所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奋进、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良好风气,今后将更加勤奋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