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研究所
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经济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的“外系小组”,后来隶属关系在马列教研室和经济系(经济学院)之间几经变化。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之初,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教研室,后来又先后更名为经济学教研室、政治经济学研究室,2010年开始使用现名。1992年后,钱凎荣、李庆瑞、李顺荣、孙蚌珠和白雪秋等先后担任过负责人。 研究所目前在岗教师9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年龄最大的52岁,45岁以下的5人,都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按照学院的规划,现在研究所的学科确定在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政治经济学,同时也配合学院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建设。 目前,研究所主要承担四个层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任务:一是承担全校本科生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参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二是培养政治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目前本专业设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经济学两个研究方向,开设了《资本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社会经济学》、《国际金融》、《劳动经济学》、《创业投资》等课程;三是培养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目前本专业设有当代中国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两个研究方向;四是培训工作,目前主要是同等学历者申请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的评审与答辩,以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收到了教书和育人的双重功效,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充分肯定。2000年以来,共有3人获得学校优秀教学奖,10人次获得学院优秀教学奖。参与教学的《概论》课也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近10年来,共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1人(已获得硕士学位40人,在读11人);培养博士研究生22人(已获得博士学位14人,在读8人)。毕业研究生分布在各行各业,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和地方政府机关、保监会、银监会、商业银行、大型企业等等。他们发挥了各自的专长,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有的已经晋升到关键岗位,有的因为在社会公益事业的开拓性成果而闻名全国。 近年来,研究所的科研工作逐步走向深入,不仅数量上大幅攀升,质量上也有显著提高。一些成果紧密结合教学工作,为提高教学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些成果紧密围绕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实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影响。2002年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12部;主持或参与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4项,获得各种科研奖励10余项。 对外交流对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成立以来,在岗教师中共有4人次在境外大学访问交流1年。2002年以来,先后出国进行合作研究、参加国际会议和考察访问共16人次,协助学院成功举办了5次“北京大学中波经济论坛”、2次“中韩经济发展论坛”。研究所在巩固既有国际交流渠道的同时,还积极开拓新的渠道,目前和比利时根特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已派遣两名研究生前往深造。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将找准位置,发挥特色,提升水平,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教学和科研力量。 第一,加强学科建设。逐渐改善研究领域相对分散的状态,在未来5至10年内,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理论的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方向,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 第二,加强队伍建设。重点是鼓励现有教师以长短期国外学术访问,参加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会议,所内经常性学术讨论等方式,接触学术前沿,提升科研能力;同时,根据学院的发展规划,适当引进高层次、能力强的人才。 第三,加强课程建设。一是配合课程主持人,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公共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通过集体备课、讲评等形式,改善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提高授课的吸引力。二是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硕士研究生课程将分为有机联系的三大模块,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教学;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教学;三是实务类课程。建设的重点是突出特色。 第四,加强社会服务。一是保质保量完成学院交给的各项社会服务工作。在职研究生论文指导、答辩等环节要负责、把好关,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教学上要形式灵活、有针对性。二是依托“中小企业战略研究所”和“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所”这些平台,与企业界建立联系的渠道,在为教师创造机会,接触实际经济生活的同时,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