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马克思主义本领打出学术研究的“山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博士生中期考核成效显著

李健

2018年7月11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典礼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在阳光厅毕业生席前排,11位博士毕业生身着红色学位服,耀眼醒目。他们是学院人才培养改革的第一届学生。四年前,也是在这个地方,开学典礼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他们庄严的承诺仿佛仍在耳畔回响:“珍惜韶华时光,服从培养方案,恪守学术道德,光大北大精神;埋首经典,关注现实,潜心治学,拒绝浮躁;尊崇学术,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拒绝平庸;坚守信念,坚持真理,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四年后,他们中8人去了知名高校任教,2人到基层做选调干部,1人去了国家重点事业单位就职。他们的辉煌,证明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培养改革的成功。

人才培养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核心工作。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训练有素、功底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改革的重点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了“建设北大气派、中国特色、世界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目标,明确了“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发展原则,并出台了新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期考核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生通过博士生阶段的学习打牢理论基础、受益终生,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国率先采用“研读经典文献,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中期考核模式,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将成为博士生中期考核的内容,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研读成为中期考核最重要的基础环节。

于鸿君院长曾生动地将同学们考入学校比喻为“打入山门”,把中期考核比喻为“打过关卡”,把博士论文答辩比喻为“打下山去”。没有过硬的本领,就无法打过这三关,就无法“下山”。在2014年的开学典礼上,学院向每位博士新生赠送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文集》、《毛泽东选集》等经典著作。这是学院给同学们的福利,更是对同学们的督促,使同学们意识到中期考核绝非儿戏,通关之战的厉兵秣马从入学第一天便开始了。

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研读经典,学院围绕着中期考核、在博士生培养的其它环节还展开了一系列工作。一是课程讲授。在多次征求学界马克思主义涵养深厚的老教授的意见、经过校内外老师反复斟酌和讨论后,学院最终确定了研究生必读文献书目,并将包括25篇全体硕士必读书目和22篇全体博士必读书目在内的47篇文献确定为博士生中期考核的基本内容。在给博士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课上,老师将47篇文献中的大多数定为授课内容,带领学生逐篇阅读。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原著,而且要根据个人研究兴趣每学期选择至少5篇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并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这种系统而严格的训练,阅读与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原著的掌握程度,更使不少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为之后的博士论文选题的确定打下了基础。二是举办讲座。学院定期举办“学马列,读原著”读书系列活动,每期邀请数位学界专家就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某一篇目或某一专题进行深入解读,与课堂的全面讲解形成了有益的互补。三是支持学生的读书交流活动。14级博士生组成了读书小组,每周在一起分享研读原著的心得、探讨问题,并经常请老师到场指导。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第四学期,2014级的博士生迎来了中期考核。同学们既非常紧张、又感到机会难得,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通关之战”,更是“专家会诊”。学院为同学们请到的20位考官,全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重量级专家学者。他们中有北大的退休教授,有校外专家,却唯独没有院内在职教授。这样安排是为了避免感情因素的影响,而使考核真正做到客观公正。20位考官共分成4组,力求使每组考官的研究领域基本覆盖马克思主义学科各个专业,参加考核的博士生当天现场抽签,随机分到四个考核小组中的一个小组。考核着重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的能力。有的同学不仅能完整地说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内容和编辑情况,而且能大段地背诵原文,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这些重量级的专家学者既感叹同学们在中期考核中展示出来的原著功底,也高度评价精心设计的中期考核对博士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和推动。有的专家认为,考察本学科经典著作的做法,既值得其他兄弟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借鉴,也可以为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博士生的培养方案所参考。山东大学目前也开始开展“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读书会活动。

不经一番寒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 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为核心的中期考核为同学们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使他们的学术研究之路有了一个良好的起点。2014级博士生黄斐,在博士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一年,毕业论文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最终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教。她回忆起中期考核,无限感激地说道:“学院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作为中期考核的主要内容,并由老师们制定了阅读书目名单,这使我们在博一和博二阶段得以有针对性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习惯,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对我个人而言,问题意识的养成、研究方向的选择、学术信仰的确立都得益于此。”2014级博士生金梦和陈丹,都曾到哈佛大学留学,毕业后将分别去北京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她们学术生涯的基础,也都是准备中期考核过程中打下的原著基础。正是由于学院上下对牢固掌握经典、强化学科学术性的不懈努力,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术空气日渐浓厚,影响力和吸引力日益增强。在北京大学图书馆2016年发布的北京大学阅读报告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借书行为的读者占比为80%,排名全校各院系第1;人均借书量为25.43本,略少于中文系和历史系,排名全校第3。2017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借书行为的读者占比上升到95%,继续排名全校第1;人均借书量增长为27.95本,排名全校第1。(见图1、图2)。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成为越来越多优秀学子进一步深造的首选。2017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生王绯璠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成绩优异的他没有选择保送中文系,而是来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深造。即将入学的2018级硕士金艺铭,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她保研时也没有选择自己本科的学院,而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近年还有大批985大学各类专业的第一名申请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造。学院学术风气的浓厚与生源质量的跃升相得益彰,定会进一步提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影响力。

图1  2016年北京大学阅读报告

图2  2017年北京大学阅读报告

研读经典给同学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安身立命的学术本领,更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在2014级的博士毕业生中,谢超林颇具代表性。他来自一个偏远贫穷的山村,从小梦想着走出大山、到城市生活。在经过博士四年的努力后,他本可以在北京立足,但最终选择了到一个比自己家乡更为贫穷的地方做基层选调生。母亲问他,去了那里,还能出来么?面对母亲的担忧,他有几分愧疚,心中默想的决心却是“唯有抱着一颗不出来的心扎根下去,才可以真正为当地老百姓做实事,改变贫穷的面貌”。这种家国情怀是北大马院人突出的精神气质,是无数篇无数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背后闪烁的理想光辉。谢超林是阅读经典文献最为刻苦认真的同学之一。他说:“这几年大量地连续地阅读,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马克思恩格斯为实现人类解放而奋斗终身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随着阅读而深入我的灵魂,指引我最终选择一个能为更多人幸福而劳动的职业。”读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攀登学术高峰的不易,为准备中期考核所付出的努力,也使他磨砺出了坚忍不拔、行胜于言的处事风格,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去面对实现理想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这一年,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培养改革后的第一批博士生要从母校毕业,走向祖国的天南海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所说:“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四年的光阴锻造了他们过硬的本领和崇高的理想,《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实践论》、《矛盾论》……这一篇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随着扎实的学术训练,将马院人、北大人、共产党人的印记烙在他们身上。在2014级毕业生的学术欢送活动上,于鸿君院长高度评价道:“四年前,我曾期许在你们毕业的时候,你们学术功底、基本理论的扎实程度在北京大学的博士生中‘鹤立鸡群’。今天看到你们分享研究成果和心得,我特别感慨也特别赞赏:你们已经具备了相当不错的理论思辨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你们实现了学院的期许!”带着这份用汗水浇灌的荣光,这批从北大马院打出山门的学生,未来更多从北大马院打出山门的学生,将在推进伟大事业的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那时的他们,回想起自己打出山门第一关的初心,一定会流下激动的热泪。

(作者:李健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