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李大钊英勇就义95周年:陵园祭扫活动暨“新起点的李大钊研究”研讨座谈会举行

2022年4月28日是李大钊同志英勇就义95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中国李大钊研究会联合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李大钊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大红楼)、北京大钊学社、北京李大钊烈士陵园等单位,在北京万安公墓李大钊烈士陵园举行祭扫仪式,深切缅怀李大钊同志。随后,以在线方式举行“新起点的李大钊研究”研讨座谈会,李大钊同志之孙、原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七一勋章”获得者李宏塔,李大钊之孙女李乐群,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会长朱善璐,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袁吉富等和全国各地专家学者150余人以线上方式参会,侯且岸等十余名专家学者发言,朱善璐作总结讲话。

图片

上午8时30分,北京阴雨绵绵,万安公墓李大钊烈士陵园庄严肃穆。来自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等单位的代表同志全体肃立,向李大钊烈士默哀。默哀毕,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李大钊研究中心主任胡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学报》前主编、《李大钊研究》主编程郁缀等上前向李大钊烈士敬献花篮,仔细整理花篮挽联,向李大钊烈士三鞠躬。全体人员瞻仰李大钊烈士墓,对长眠于此的李大钊烈士致以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因疫情防控不能到现场祭扫的同志们在线上表达哀思。

 

祭扫仪式之后,“新起点的李大钊研究”研讨座谈会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总结好李大钊研究学术史、如何做好新时代的李大钊研究、如何继承和弘扬李大钊精神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表示要坚守初心使命红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总结好历史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升华李大钊研究和教育宣传工作。座谈会由胡俊主持。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作会议开幕致辞。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副会长侯且岸,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宇文利,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常务理事邹兆辰,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常务理事王宪明,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常务理事朱文通,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常务理事吴汉全,北京大学校史馆副研究员、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常务理事、特聘研究员、副秘书长杨琥,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副秘书长韦磊,北京大学李大钊研究博士后、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理事安雅琴,胡俊分别作主旨发言。

仰海峰在致辞中指出,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北京大学历史上杰出的师长前辈,李大钊精神已经渗透到每一个北大人的心中。今天我们缅怀李大钊同志,要深入学习他的大义精神和学术思想。不久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隆重举行了三十周年院庆活动,特别回顾了李大钊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北大的传承与发展。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扬李大钊同志的大无畏精神,以最大努力深化李大钊研究工作,加强学科建设,力争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党的理论建设研究、早期共产党人思想研究等方面,形成具有北京大学特色的学术成果,以优异成绩缅怀纪念李大钊先生。

侯且岸在题为“以学术史为基,深化研究,探究疑难”的主旨发言中指出,在李大钊英勇就义的纪念日召开本次学术座谈会,是李大钊研究工作的延续,同时也是开启新阶段研究的起点。新起点是相对于建党百年的历史新阶段而言的,而学术史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任何一个新起点都是这个动态过程的一部分,两者应当结合起来。以学术史的总结梳理引发学术反思,通过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尤其是发现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疑点难点,进而实现学术范式的创新和理论研究的深化。

宇文利在题为“学习李大钊的学术精神,做好新时代李大钊研究”的主旨发言中强调,学习和继承李大钊的学术精神,应当从李大钊学术精神的形成、李大钊学术精神的特征、新时代的李大钊研究这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李大钊学术精神的形成,源于他追慕先贤学术品格的态度,源于他一生追求真理、尊重学术规律的努力,也源于他对学术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其次,李大钊学术研究的特征,体现在他将学术与革命相结合的现实意识中,更体现在他注重以学术立文化、以学术觉国民的精神中;最后,在新时代的李大钊研究中,我们应当团结全国李大钊研究者,组建更加完善的学术团队,加强李大钊研究文库建设,提升李大钊研究的影响力。

邹兆辰在题为“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李大钊研究”的主旨发言中指出,以往的李大钊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站在建党百年的新起点上,李大钊研究已经不仅局限于一个学术课题,而是要形成全新的学科。新起点的李大钊研究,最核心的是作为一个新学科,如何继续深化李大钊研究?选择新的视角和路径,运用新的范式和方法,挖掘新的史料和文献,从而得出新的结论,是未来李大钊研究的重心所在。

王宪明在题为“知人论世·传承理想——对李大钊研究中的文本、语境与价值问题的再认识”的主旨发言中,以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分析了新阶段李大钊研究的原则。做好李大钊研究工作,首先要“颂其诗,读其书”,从文本研究入手,掌握文本的特点,做深层次的解读;其次要“论其世”,把李大钊论著产生的过程纳入到研究视野过程中,从它们形成的语境、过程中加以理解;最后要“知其人”,以李大钊所理想之“世”为我理想之“世”,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理想,践行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使命。

朱文通在题为“新时代·新起点:关于新时代李大钊研究‘新起点’问题的一些思考”的主旨发言中指出,李大钊研究要强调时代背景和科学性,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窠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就和新起点,为李大钊研究提供了新的良好条件。我们要认真探索李大钊研究的新路径,将李大钊研究与“两个结合”研究、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研究、建党思想研究等课题结合起来,以新时代的新起点为基础,重新审视和解读李大钊思想,不断深化李大钊研究工作。

吴汉全在题为“关于开展李大钊研究史研究的几点想法”的主旨发言中强调,要注重李大钊研究的必要性、指导思想与研究方法,研究中的具体问题这三个方面。首先,要全面科学地再现李大钊研究的历程及其成果,总结近百年来李大钊研究的学术经验,提出今后李大钊研究的展望,使李大钊研究工作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其次,要明确“主线的理念”“主题的理念”及“主体的理念”,形成严整的学术架构;最后,要启动《李大钊研究史》的撰写,明确研究史的上限与下限,梳理“记述的李大钊研究”与“说明的李大钊研究”的关系,为推进李大钊研究作出更大贡献。

杨琥在题为“李大钊研究的三个层次”的主旨发言中指出,要从党史、国史和世界史这三个层次上继续推进李大钊研究。党史中的李大钊研究是第一层次,对此学界研究较多,已取得丰硕成果。国史中的李大钊研究是第二个层次,这一方面仍有较大的开拓空间,尤其是李大钊后期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往历史,有很多问题还不清楚,须加强研究。世界史中的李大钊研究是第三个层次,李大钊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有其深刻的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从世界史的角度来考察李大钊的革命活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韦磊在题为“新起点上挖掘李大钊研究史料的思考”的主旨发言中,首先回顾了95年来李大钊研究史料的基本情况,进而阐述了新起点上李大钊研究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的方法原则,最后分享了近期发现的李大钊研究新史料。韦磊强调,未来的搜集史料可加大对民国时期报刊的关注,尤其要注意过去未曾考察的小型报刊,以新史料的挖掘为新时代的李大钊研究作出贡献。

安雅琴在题为“推进海外李大钊研究”的主旨发言中指出,沟通国内外研究信息,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是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的章程要求之一。海外学者一直注重李大钊研究,其相关成果已陆续翻译出版,我们应当继续整理汇编海外学术观点,编译最新学术成果,加强学术联系,不断推进海外李大钊研究,完善李大钊研究学术史的建设。

胡俊在题为“新起点上的李大钊研究组织工作”的主旨发言中表示,在新阶段和新起点上更好地组织李大钊研究工作,需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完善规划治理,体现学术担当精神;突出重点,加强合作,提升学术研究的组织能力,继续规划和发布研究课题,作研究的发动机和加油站;搭建李大钊研究的基础性平台,启动李大钊研究资料文献中心、《李大钊研究》学术刊物、新时代李大钊文库出版、各地教研基地等事项的建设;完善人才梯队,注重青年人才培养,进一步推进青年论坛和骨干培训工作;加强研究成果的宣传和转化工作,促进研究成果向资政育人和立德树人成果转化。

朱善璐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李大钊先生所开创的伟大事业已走过了百年的辉煌历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的历史阶段,总结梳理李大钊研究学术史,展望新起点的李大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次会议既是新起点的李大钊研究座谈会,也是李大钊学术史重大课题的启动会。他强调,要全面深入总结95年李大钊研究和纪念工作,开展李大钊学术史研究,牢固地确立研究李大钊的红线和主线,明确李大钊研究工作方向和研究方法论;要立足新时代新阶段新起点,面向今天和明天,整体谋划、全面深化升华李大钊研究,积极服务新时代;要加强研究的组织工作,不断提升研究会的组织服务能力和平台支撑能力;要加强研究人才的培养,特别培养好中青年研究人才。他号召研究会会员和理事,坚守初心,与时俱进,全面深化升华李大钊研究,服务于新时代使命,力争做出无愧于前辈、无愧于时代的新成果。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吴杰伟,北京大学图书馆党委副书记周春霞,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党支部书记、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汤继强,中共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纪念馆馆长杨家毅,北京市万安公墓(李大钊烈士陵园)副主任白峰,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董成喜等出席座谈会。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常务理事、理事、会员、青年与青春研究分会会员、各地教研基地研究人员,北京市委党校系统有关教研人员,北京大钊学社研究员,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李大钊研究中心等单位师生代表在线参加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