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黑格尔与韦伯:麦金泰尔《伦理学简史》中的理论主题”专题讲座顺利举办
6月12日下午,保罗·布莱克里奇教授受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为学院师生作“马克思、黑格尔与韦伯:麦金泰尔《伦理学简史》中的理论主题”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助理教授王先鹏主持,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健,助理教授汪越、李洋参会与谈,十余名本、硕、博学生参与活动。
在讲座中,教授聚焦于“麦金泰尔思想中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与韦伯主义元素之间的张力”这一主题,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论述:
一、麦金泰尔思想中的“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元素
教授指出,20世纪50-60年代,麦金泰尔曾是一个具有激进革命立场的马克思主义者,相信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的内在替代力量。尽管后来他放弃革命叙事、否认工人阶级的革命主体性,但他仍然没有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异化本质的分析和批判是麦金泰尔一生都认同的观点。成熟时期的麦金泰尔试图在社会世界中寻找某种内在的、实践的基础,以对资本主义异化进行道德批判,这可以被视作一种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尝试。
教授进一步提醒道,麦金泰尔早年受到卢卡奇等人的影响,认为只有通过黑格尔的视角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尽管他在后期很少直接引用黑格尔,但他实际上始终坚持着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模式。麦金泰尔也正是基于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理解、肯定并强调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二、麦金泰尔思想中的“韦伯主义”元素
教授指出,“实践”和“制度”是麦金泰尔成熟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实践意指追求内在善的合作活动,依赖于制度。麦金泰尔在韦伯的视域下理解制度,认为制度本质上是异化的、非道德的,而实践既然依赖于制度,便注定会被制度所腐蚀。就此而言,基于实践的共同体无法成为资本主义的系统性替代方案。这是麦金泰尔受到韦伯主义影响而表现出的政治悲观主义。
三、麦金泰尔思想中两个元素之间的张力
教授指出,麦金泰尔成熟思想中最强有力的元素——对异化的批判、对美德和实践的强调——是一种具有乐观面向的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立场,它与韦伯主义及其导致的悲观面向之间存在张力。教授认为,应该重视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优势和力量,重建伦理学的批判力量和政治希望,超越悲观主义。
与谈环节,李健老师指出,资本主义体制下,工人阶级作为“实体”承受着系统性剥削,而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就在于通过唤醒阶级意识与实践斗争,实现从“实体”向“主体”的转变。麦金泰尔将马克思主义降格为道德哲学的解释范式,本质上是消解革命主体性的理论操作。正如列宁在《怎么办?》中揭示的,对经济主义者的批判,必须立足工人阶级意识觉醒的辩证法,而非陷入抽象的方法论争辩。
结合当前欧美民粹主义浪潮,汪越老师向主讲人提出有关“工人阶级革命主体性”的问题:当前,欧美世界的传统产业工人群体普遍表现出对右翼民粹政政党的支持倾向,这是否意味着工人阶级已经被民粹话语收编、沦为某种反现代性的保守立场?在当代资本主义结构性危机深化的语境下,如何重构和发挥工人阶级的革命主体性?
李洋老师指出,麦金泰尔试图通过批判启蒙理性主义来拯救现代性危机,却选择家庭伦理等人道主义要素作为替代方案。但麦金泰尔倚重的家庭伦理模式,本质上仍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单元。正如《德意志意识形态》揭示的:家庭形态始终与所有制形式相适应。在此框架下的伦理复兴究竟能否真正突破理性主义霸权,这本身已然成为一个疑问。
讲座最后,老师和同学们对教授细致专业的分享表示感谢,讲座在热烈和友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