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右转所激起的左翼反抗”专题讲座顺利举办

2025年6月19日晚,芝加哥美术学院教师汤思奥受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为学院师生作“美国政治右转所激起的左翼反抗”主题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健担任主持人,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宋朝龙教授致欢迎辞,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蒋洪生,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孙超、金德楠参与对谈,学院多名本硕博同学参与活动。

汤思奥老师曾在北京大学交换学习一年,在本次讲座中,他用中文向学院师生介绍了美国民主力量对右翼进攻的一系列反抗,特别是这些反抗由以发展的政治状况和社会背景。汤思奥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其政治光谱向右转突出表现在特朗普二次当选后。特朗普政权一方面用迫害移民来转移国内矛盾,另一方面纵容以色列的帝国主义暴行。在国内,特朗普绕开美国1%的资产阶级上层,也即真正操纵政治、破坏社会环境的集团,把普通人陷入失业、贫困的根源归于移民,事实上,美国非法移民的多数来自墨西哥与中美洲,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在美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最低工资、社会福利却无法得到保障。特朗普政权的阶级利益集中表现在降低富人税率等主张中,可这些主张为反移民措施掩盖。在对外关系上,美国为以色列提供大量支持。从1946年至2024年,以色列占据美国对外援助榜首——是占第二位国家的两倍;若考虑到以色列较少的人口,这一受援规模将显得更为极端。虽然右翼民粹主义、新纳粹的力量在美国上升,但上述两方面已引起美国群众、尤其是美国左翼力量的反抗。在2016年之前,很难想象会有支持社会主义的民主党员当选,但伯尼·桑德斯现象、美国多个民众反抗组织和政党的兴起为左翼力量的加速组织、动员提供希望。

宋朝龙老师指出,美国政治生态变化的根源、趋势、影响及其对世界的冲击是大家极为关注的问题。北大马院在人才培养上高度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希望以本次讲座为契机,持续开展关于美国政治新变化的观察和思考等交流活动。蒋洪生老师认为,讲座主题紧跟当今时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学生、学者应具备的素质。他就宗教对美国政治左右翼力量的影响,亲以色列力量在美国文化、教育界的影响问题向主讲人提问。孙超老师认为,新自由主义以全球化为支撑,特朗普表现出来的反全球化倾向反映了美国经济形势与政治气候的新特点,也使得考察美国左翼如何解决国内分裂与收入差距问题更为迫切。金德楠老师针对美国是否会介入以色列和伊朗的战争及介入后的可能影响提问。汤思奥老师对此逐一做出回应。

在讲座最后,汤思奥老师还就特朗普政权的群众基础、美国左翼力量在民众认知中的地位等问题与听众交流,现场讨论氛围热烈。李健老师在总结中强调,马克思主义追求全人类的解放,这要求马克思主义学习者和研究者开阔眼界,与民粹主义、种族主义等错误的思考方式、解决方式划清界限,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关注中国问题与世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