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藏》是什么?“藏”字怎么读?

  2018年5月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在北京大学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察看了馆藏的马克思主义典籍,并询问了“马藏工程”进展情况,称赞这一工作“非常有意义”。

  那么,《马藏》是什么?简单地说,《马藏》是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关文献的汇集与编纂,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整理及其文本的再呈现,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和世界传播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文献集大成地编纂荟萃为一体;《马藏》分为中国编和国际编,中国编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汇纂,国际编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其他国家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著述的汇纂。

  “藏”字是个多音字,共有三音:(1)cáng(如“收藏”、“藏匿”、“藏书”等);(2)“zàng”(如“宝藏”、“大藏经”、“三藏”等);(3)zāng(该音现在比较少见,一个意思当草名,《集韵·唐韵》:“藏,草名。似薍。”另一意思是“窝主”,即“掩贼为藏”。此外,则是通“臧”,“善”的意思)。“马藏”的“藏”字读“zàng”音。读“zàng”音的“藏”,其基本意思之一,是“储存东西的地方”,如“宝藏”。另一层意思,是佛教经典的总集。南北朝时,人们将所有的佛教经典称为“一切经”,隋以后,开始称作“大藏经”(也简作“大藏”)。在这里,“藏”是梵文pitaka的意译,原指盛放东西的竹箧,有容纳收藏的意思;“经”是借用中国儒家对其重要典籍的称名,取其能纵贯统摄佛教各种教义的意思。后来,道教的经典也被称为“道藏”。由北京大学牵头,现已故的汤一介先生挂帅,2004年正式启动的《儒藏》编纂与研究工程,是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儒藏》的“藏”,也是取的“藏”字的这个词义。

  北京大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基地,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早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资源和组织基础。为编纂《马藏》,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了具体编纂工作的实施,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先生担任丛书总编纂。《马藏》中国编目前计划分四部:第一部为著作(包括译著)类文本,第二部为文章类文本,第三部为各类通讯报道及各种档案、笔记、书信等类文本,第四部为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文件类文本。《马藏》已完成1871-1904年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的文献编纂,将于2019年出版8-10卷。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7月1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