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95后大学生学好思政课?北京大学的探索值得关注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钟天骐)“我方观点认为,互联网舆论减少了我们的思考时间和机会,导致了有质量的交流下降”、“我方认为,互联网时代话语权下方,每个人都可以发声音,自己和他人的思想都可以得到审视。”  

  5月12日晚,北京大学的二教102教室中座无虚席。第六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辩论赛正在这里举行,来自16级思修课堂的8名学生辩手组成正反双方,就“网络舆论让我们的思考更单一还是更多元”这一辩题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锋。

  如今,“95后”已经成为了大学校园的主流人群,他们接受新事物快、思维活跃、思想视野开阔。如何适应主客体关系的新变化,积极转变与大学生们的交流方式,把思想政治课传统的“纯理论教授”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在采访中,北京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正在积尝试新探索。

  其中,举办思想政治课程辩论赛就是一个创新的做法。作为活动的发起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宇文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思考思政课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是死知识死条文还是活思想活方法?“我们想到了用课程内容作辨题、以辨论代替直灌的方法,并且一直坚持了7年的课程辩论赛。”

  在一个小时的辩论过程中,辩手们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知识积累得到了集中展示。攻辩环节,双方二辩就“简单的信息收集是不是思考”“传统媒体时代是否接受了更多的观点”等进行了精彩的盘问。在提问环节中,双方三辩针对“摘取和判断的标准”“思考过程”等进行了提问和回答。现场气氛热烈,掌声阵阵。

  虽然是刚刚进入校园不满一年的大一学生,但在准备辩论赛的过程中,辩手们不仅锻炼了收集材料开展议题研究的能力,也提高了分析、选择、判断、思考的能力。宇文利表示,同学们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了竞争与合作的平衡、自我与群体的协调,此外也开阔了眼界,锻炼了应变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训练了胆量和智慧。

  经过评委投票,最佳辩手由中国语言文学系16级学生肖梦舟获得。“辩论赛的加入让思政课不仅仅是上课、写作业、考试,而是扎住到实际社会问题中,用学到的思想去关注生活。”在谈到这次辩论赛给自己带来的意义时,肖梦舟这样说道。“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样形式新颖的思政课活动,让不同院系的同学互相沟通,碰撞出新的知识火花。”

  北京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辩论赛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共同主办,是国家级精品课、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特色教学实践,也是为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素质而组织的一项重要学生活动。

  据宇文利介绍,目前,北京大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已经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和师生交流时间、工作坊制度。未来会酝酿研究适应大学生兴趣和年轻人特长的思政教学基地虚拟平台(思政实验课)等新方式。

 

【责任编辑:李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