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国际学术活动”系列活动之高端对话--Jorgen Randers

  2018年3月26日晚上7点,“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国际学术活动”系列讲座第四场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主题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与世界绿色发展战略”。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于鸿君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先生,挪威商学院前院长乔根•兰德斯教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周晋峰先生等出席本次活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孙蚌珠教授主持了会议。

  本次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于鸿君常务副书记代表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聘请赵昌文先生、乔根•兰德斯教授、和周晋峰先生担任客座研究员。

  随后,乔根•兰德斯先生发表了题为“面向2052:中国领导全球绿色转型”的演讲。他充分肯定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在过去四十年间经济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了《2052》一书的主要内容,围绕着演讲主题,以真实可靠的数据和直观易见的图表对2050年世界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二氧化碳排放、化石能源使用、全球气温变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作了较为科学的预测,分析了这些方面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影响,以及中国和世界应该努力的方向。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在使用太阳能、风能等能源方面的领先国家,他希望中国可以起到带动作用,并呼吁中国和全世界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减少化石能源使用,提升人类的幸福指数。

  最后,于鸿君常务副书记与三位客座研究员就人口增长、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人类发展等话题开展了广泛探讨。赵昌文先生分析了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关系,他指出:技术的进步给我们社会生产力带来了极大的提升,从1750年左右工业化开始,世界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经济高增长阶段也是能源高消耗的阶段。要高增长,就不得不去接受资源和能源的高消耗,以及在某种程度上环境的高污染。当今中国在新能源使用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实现技术革命,就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周晋峰先生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列重要论述以及自身的实际工作,阐发了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考。他指出:中国在过去四十年里解决了世界上百分之七十人口的脱贫问题,但仍旧面临着生物多样性危机,这种危机的背后是人类发展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工业发展导致的生态破坏。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我们才能够保住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

  于鸿君常务副书记高度评价了三位客座研究员的发言,分享了阅读《增长的极限》的心得感受,他指出:技术进步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新挑战,例如有基因工程,就有基因武器,有原子能核能,就有原子弹核武器。这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悖论,增长的极限、增长的价值、增长面临的风险以及人类发展的终极意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如何破解这些关涉人类发展基本走向的问题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类自身。于教授表示:要站在人类的高度真正深入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形成高度认识基础上的合作,才有可能渡过和化解人类面临的一些危机。

  在提问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讲座主题与嘉宾进行了热烈讨论与深入交流。孙蚌珠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感谢了四位嘉宾精彩纷呈的演讲,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根据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表达了自己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意见和看法,并提出了可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方向。

  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