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读书会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专题活动顺利举办

  8月14日晚,北京市哲学会联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读书会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专题活动,百余名师生相聚云端,共同阅读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一书。本次活动邀请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少军教授进行领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朝龙研究员担任评议人。

  北京市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原人文学院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文兵教授主持了此次活动,文兵老师首先对各位师生的到来表示了欢迎,他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的重要性,并指出阅读经典著作是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最好的方式。

  讲座伊始,李少军老师借列宁和张岱年先生之口说明这部著作的分量,以此引出今天的讲座。他指出,列宁视《费尔巴哈论》和《反杜林论》“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张岱年更是在《晚思集》里直言这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足以见得这一著作的重要性。

  接着,李少军老师从《费尔巴哈论》的版本与出版简介、人物简介,恩格斯文本阐释的重难点、文本写作的背景原因以及文本的中心思想介入,全面展开文本的逻辑结构和各章各节的详细解读。在导读中,李少军老师在每个章节讲解完后,都会去读一读该章节中有深度的重点段落,除体现出对文本的重视外,这种阅读方式更有利于把书从厚读薄,为同学们的后续学习和研究指明了的方向。

  最后,李少军老师叮嘱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这本著作,重视阅读过程中的疑问,增强文化修养、史学功底的基本功,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他同时提醒大家,原著既要原原本本地读,又不能死扣字眼。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与时俱进。随时空的跨越、语义的演化,绝对地按字面来理解原著是无法把握作者真实的思想。相反,它可能恰恰是一种误读。应在忠实原著思想的基础上,解读它的现代性含义。李少军老师通过回溯长达30多年的围绕杨献珍、艾思奇、王若水等哲学家的经历,进一步阐释了我国哲学史上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发生的两条哲学路线的斗争。李老师生动的讲解,使我们跳脱出了书本,仿佛身临其境,置身到了历史的长河中。

  随后,宋朝龙老师进行了点评,他首先肯定了李少军老师系统地梳理了本书的知识点、线索与发展史上的争论,并提出了一些问题以开拓同学们的思路。他指出: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指向人类解放的哲学体系,而并非是一门单纯的实证科学;第二,在强调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时,要进一步思考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在批判唯心主义的同时如何确定思维的能动性的问题;第三,我们要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解释历史唯物主义时侧重点的不同,要在各种文本的对比中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后,文兵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指出《费尔巴哈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常读常新。今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我们要以阅读原著的方式去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要运用理性的思维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里行间。相反,要注重对文本的反思,反复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从哲学史的角度考察文本的贡献和疏漏。他以俞吾金和吴晓明先生的文章为例,向我们介绍了对《费尔巴哈论》解读的新的视角,开拓了同学们的思路。最后,文兵老师鼓励大家继续阅读经典著作,结合学界热点问题,深化对经典著作的思考。

  报告结束后,李少军老师还回答了多名同学的提问,并进一步进行了交流。现场气氛热烈,大家纷纷表示很有收获。最后,李少军老师推荐感兴趣的同学会后进一步阅读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至此,“马克思主义经典读书会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专题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