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理论”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顺利召开

  2019年7月26日下午,由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理论”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举行,这是教育部重大专项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理论”召开的第四次研讨会和工作部署会。课题组首席专家于鸿君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教授出席研讨会。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朝龙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后董彪担任本次研讨会主持人。课题组主要成员、青年学者、博士等20余人参与本次学术研讨会。

  

  上半场由课题组主要成员汇报课题研究进展,青年学者和博士进行自由发言,北京大学博士后董彪主持。

  

  马克思主义学院孙来斌教授围绕“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时并存的情况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意义”为主题,分析了一球两制的历史发展线索、理论困境,指出了推进构建一球两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智慧、路径方案以及思想原则。他指出我们强调合作,但不惧怕斗争,我们要在斗争当中实现合作,我们尊重制度差异,但不忘人类大同目标;我们在存异中求同,在交往中求大同,开展合作共赢的交往实践,解决人类当下的共同问题。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朝龙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方面延伸,是不同于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更不同于美国模式。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既发挥了资本的生产性作用,又规避了金融资本的投机性、剥夺性、寄生性,这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基础。离开了资本的逻辑,离开了资本对生产的推动作用,那么就会把推动社会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过渡阶段被忽略掉,而改革开放矫正了这样的问题。

  

  林海虹老师认为,当前国际体系存在的一种变化,从学理上概括为等级体系的自否定和向平行体系的转化。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权力和权威的合法性基础,主要是指法律的基础,即法律权威。但是在国际社会里,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种契约式的权威,因为缺乏法律依据,所以需要不停地寻找合法性的资源,甚至会寻求军事力量,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就是对于现行体系下建立新的模式和新的发展方式的一种探索。

  

  赵浚竹老师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要结合当前国际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军事等方面的治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深入进行对策研究。在当前霸凌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国际背景下,世界范围呼吁重拾布雷顿森林体系、WTO提出的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反对美元霸权和贸易保护主义。此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需要从多学科多角度深入研究,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相关内容为指导(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与哲学手稿》中,对“共同体”就提出了较为充分的论述),全面深刻研究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内涵、实现途径以及可能遇到的一系列挑战。

  

  武海宝老师认为,要从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视角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点。他指出曾经美国既是产业中心,又是金融中心,但是现在发展为单纯的金融中心,而把产业中心的地位让出来了,中国发展为世界产业资本积累的中心。按照马克思的理论,金融行业并不创造价值,而美国要通过金融方式把从产业资本创造的财富中拿过来,因此造成中国和美国的对立。所以在时代背景和新的国际关系下,产业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对立对于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比较好的一个出发点。

  

  李扬老师认为,中国要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在经济上整合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经济体系。但是目前的状况是美国提供美元,中国提供全世界最大的生产基地和产品市场,西亚各国以及俄罗斯主要负责提供能源。这种情况下的问题是美国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服务于国内经济,但给全球经济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都是这种整合的体现。

  

  刘舒杨老师围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破解全球治理中的合作难题”这一主题作了发言。她认为全球治理是当今世界的首要任务,国与国之间存在合作难题。在全球治理的失败背后存在一种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基础。

  

  吴文老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社会主义为主题进行发言,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有阶段性的共同体,但只是在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时候才会出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只能是社会主义,不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董彪老师认为,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处理的是我们应当应以一种什么样的国家形态面对世界的问题。从古至今,中国的国家形态经历了封建社会的“朝贡国家”、近代以来的“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三十年的“阶级国家”三种形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正在扬弃以往国家形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文明国家。在制度层面,吸取民族国家和阶级国家的经验;在经济方面,积极融入全球化,既利用资本,又驾驭资本;在文化层面,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在解释力。

  

  

  

  博士生张习康、博士生毛菲、博士生冯宸分别以“为什么在当今时代中国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金融资本的悖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后发国家构建有效的政治秩序”为主题发表了对于学习和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思考。

  下半场由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教授做工作部署安排,首席专家于鸿君教授对研究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并做总结,宋朝龙副院长主持。

  

  孙蚌珠教授首先肯定了大家的研究内容,同时指出要把大家的研究内容整合起来,紧紧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展开。并指出接下来课题组有两个方面的工作要开展:第一,要明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梳理发展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背景,方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要提炼出内在的逻辑;第二,研究综述。学术界目前已有的研究状况和进展程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际关系、外交等等不同方面去思考。另外,孙蚌珠教授在研究的具体问题上,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意蕴、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意见。

  

  首席专家于鸿君教授对研究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并做指导总结。他肯定了老师们对课题工作的初步研究,同时指出研究工作已经严重滞后,必须加快进度,抢补时间。他认为,课题组的青年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很好的观点,这对完善和丰富课题内容有好处,但接下来要继续深化研究。于鸿君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课题的研究工作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第一,对于课题研究的理解。于鸿君教授指出,不同学科领域对于研究的要义有不同的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的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研究工作必须是问题导向,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第二,对于课题研究的组织工作。他分别从工作主体及其任务、课题研究的工作内容、课题研究的工作步骤三个方面提出建议。第三,对于课题研究的8个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梳理。他首先指出破题是最重要的,同时对课题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词进行了分析。此外,于鸿君教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规定、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影响因素、全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等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于鸿君教授对课题研究的进度及其每一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必须把文献研究综述与撰写论文结合起来大力推进, 到9月初,在完成文献研究与综述的基础上,加大论文研究撰写和发表的力度,出一批高质量的阶段性成果。

  

  最后,副院长宋朝龙老师表示要抓紧落实工作安排,明晰研究任务和分工,争取在建国70周年之际初步完成一批研究成果。

  

  图片 宋佩航 

  文字 孙巾雅

  审阅 董彪 宋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