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党刊和百年中国共产党”学术研讨会举行

2021年5月22日,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共党报党刊史(多卷本)”课题组联合举办的“党报党刊和百年中国共产党”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3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及学术期刊等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及博士生参会。开幕式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共党报党刊史(多卷本)”首席专家、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绪武教授主持。

会议现场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教授致开幕辞。她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认为党报党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为配合党完成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前夕,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起召开此次研讨会恰逢其时。她指出,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新闻传播、历史学及正从事期刊工作等不同学科的资深专家、青年学者参会,有助于促进党报党刊的多学科研究;研讨内容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党报党刊及其相关问题,既有历史关照现实的研究,也有一些前沿问题的研究,既有相对宏大叙事的研究,也有特别具体而微的史料研究,呈现了党报党刊研究多层面、多方面的图景。她希望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为平台,通过“百年中共党报党刊史(多卷本)”课题,把好的研究力量聚合起来,切实做好党报党刊史、中共党史研究。

孙蚌珠致辞

在大会主题发言阶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科院大学特聘教授李红岩研究员围绕“党报党刊与党的百年舆论宣传变迁”作报告,他指出在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之际,研讨党报党刊和百年中国共产党,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总结百年党史中党报党刊的作用和经验,为中华民族启航新征程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高度重视舆论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尽管世界已经进入融媒体时代,但融媒体的发展必须借鉴历史上党报党刊的好做法、好经验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即便是纸质媒体消失了,也只是载体形式的变化,不会对内容的变化有更大的冲击,所以,党报党刊的内质性不会变。他提出基于思想史和社会史一致、党报党刊史是中共党史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则,党报党刊史的历史分期应与党史、国史分期一致,要在党史的框架内撰写党报党刊史。他认为党报党刊与新闻舆论宣传之间是载体与内容的关系,舆论宣传是内容,党报党刊是载体,党报党刊是思想的引领者、时代精神的传播者、光明未来的指向者。但是党报党刊的历史并不就是党的新闻舆论史,不能够把新闻舆论史等同于党报党刊史,新闻舆论史只是党报党刊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区分好党报党刊史与新闻舆论史的关系,从新闻舆论史的角度看,党报党刊只是它的资料,但是从党报党刊史的角度看,新闻舆论只是它的内容,要避免把党报党刊史写成单纯的新闻舆论史。从党报党刊史演变的主体内容来看,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的结合是党报党刊最大的特点,而党的百年舆论宣传史上的思想理论战线大讨论、大争鸣,以及每一个时期创新理论的形成主要是以党报党刊为媒介进行的。

李红岩作报告

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程美东教授从“党报党刊与中国共产党政治社会研究”的角度,指出不仅仅是党报党刊,任何报刊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都特别重要。他提出要重视从政治社会的视角研究中共党史,由于党报党刊本身就是政治文化的体现,因而,党报党刊对于了解中国社会、构建和丰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社会历史非常重要,只有将政治社会历史搞清楚了,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党报党刊对于考察党的政治社会提供了很多线索和直接的材料,但是通过党报党刊构建政治社会史绝对不能够从表面上来定性,必须要看到背后的内容。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以“数字时代共产党新闻业面临的挑战与创新”为题,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业要进行与时俱进的变革,智能化和数据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新闻传播的飞速变革,在变革的过程中,媒体融合的战略得以确立与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数字化时代媒体创新的战略选择,也是党的新闻政策在新时期的延续和发展,目标是要使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在新的媒体格局中拥有主流的地位,发挥引领的作用,所以不只是新技术的选择和使用的问题,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全局战略的重要部分。她认为媒体融合已经从技术融合和产业融合进入了文化融合的阶段,文化融合改变了传播的功能,把信息传播转变成了信息交流,因此,文化融合以认同为核心,这种认同需要重构文化交流的格局,在重构过程中,中国如何快速地站上认同革命的主战场并占领主导地位,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陈昌凤发言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教授提出,党报党刊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组织与个人的关系问题,党报党刊是集体的宣传者,也是群众运动的组织者,因此,研究党报党刊既要回到组织,又要看到组织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他指出,政党话语具有双重性,党报呈现政党的外部话语更多,党刊由于大多是内部刊物呈现内部话语更多,因而党报和党刊呈现的材料具有差异性,研究的时候要注意区别对待。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武志勇教授在梳理百年党的新闻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党报发行量下降、融媒体建设缺乏方向和思路的现实问题,提出党报发展定位上要继承和发扬党报的传统,坚定地做党和人民喉舌,以党和政府的执政力作为支撑,取得人民的信任,党报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舆论监督作用,在引领新闻和舆论的同时,占领新的舆论阵地。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段妍教授指出党报党刊姓党是根本的办刊原则,党性原则也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党报党刊都要坚持党性原则,紧跟党的步伐传播党的声音。党性原则需要不断通过党性教育来实现,而党性教育形式从运动到活动,再到主题教育的变迁,反映了时代变迁下中国共产党对党性教育的时代思考。

研讨会上,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孙艳玲研究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慧瑜研究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雪莲教授、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咏梅教授、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天根教授、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方平教授、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李振武研究员、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党史研究》编辑部吴志军副编审等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在党报党刊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研讨会还设了四个分论坛,共有28位青年学者及博士生分享了研究成果,研究了不同时期共20多种党报党刊的相关内容,体现了浓厚的学术研讨氛围。

闭幕会上,林绪武发布了《中共党报党刊史研究报告(2020)》,从党报党刊的历史与现实、党报党刊与马克思主义、党报党刊与政权建设、党报党刊与抗日战争、党报党刊与话语建构、党报党刊与抗疫斗争、党报党刊报人群体及办报思想、党报党刊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八个方面,梳理并概括了2020年度发表的100余篇党报党刊史相关论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课题立项等情况,总结了目前党报党刊史研究的不足,对如何深化党报党刊史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据悉,课题组将每年发布《中共党报党史研究报告》,为党报党刊史研究提供学术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