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田间地头的思政课”:北大创新思政实践育人模式
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记者魏梦佳)两年来,从白山黑水到彩云之南,由300余名北京大学师生组成的课题组,深入乡村城镇,走进国有企业,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扎实研究收获新知,真切感受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脉动,最终集结成研究成果并出版成书——《走向共同富裕——新时代农村的发展》《中流砥柱——新时代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
这项由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领衔的课题,是北大近年来创新大学生思政实践教育、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一个缩影。
图为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思政实践团学生在山西大同的桑干河畔开展地貌测绘(北大供图)
3月15日,北京大学举办师生座谈会,回顾总结5年来学校思政教育的经验成果。记者从活动现场获悉,北大于2019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实践育人的综合改革,面向学生设立两个学分的“思想政治实践”必修课。历经5年发展,该校目前已在全国30多个省区市共建420余个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思政实践课教育基地,共计有1.5万多名北大师生在这堂实践大课中“读懂中国”。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表示,新时代以来,北大专门成立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统筹推进建设,在思政课程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北大高度重视思政实践课教育基地建设。420余个思政实践课教育基地中,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项目、聚力脱贫攻坚的地区或相关单位的基地占32%,革命老区或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占20%,此外还包括展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成就的改革前沿基地、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等。
为增强实践育人实效,北大还构建了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实施课堂教学“主渠道”和日常思政教育“主阵地”协同育人的双翼长效结构,建立了“院系党政领导+专业指导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研究生助教”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机制。
图为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思政实践团学生在北大红楼前重温入团誓词(北大供图)
去年暑期的北大思政实践课程,共有32个院系的师生参与,各院系党委书记、院长亲赴实践一线参与授课,476人次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担任授课教师,321名学生党员担任课程助教,形成“大思政课”教师的主力军。在祖国各地,教师们以扎实的理论与各行各业鲜活的实践让学生深入认识国家和社会,坚定“四个自信”。
据悉,北大思政实践课程被评为2023年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思政实践项目也被评为全国2023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项目。
在注重实践育人的同时,北大也持续完善思政课程体系,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介绍,5年来,学校着力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有8位教师参与编写全国统编教材;积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走进“形势与政策”课堂,主动适应教育数字化变革新形势,制作“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讲座十六讲”系列网络视频公开课。
郝平表示,北大学科门类齐全,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未来学校仍要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发掘各学科、各院系的育人资源,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促互进,进一步丰富课程体系,形成强大育人合力。”
来源:北京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