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环境正义:从生态经济学到环境政治学”讲座

  2024年4月15日,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经济学与经济史荣休教授、环境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乔安·马丁内兹-阿列尔(Joan Martinez-Alier)作题为“环境正义:从生态经济学到环境政治学”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雅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曹得宝主持,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郇庆治担任点评,来自校内外的20多名师生参加了该讲座。

  马丁内兹-阿列尔首先介绍了关于全球环境正义运动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学科范式。通过聚焦政治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他探讨了目前剖析全球环境运动与自然资源冲突的相关分析路径。马丁内兹-阿列尔指出,社会新陈代谢(social metabolism)这一分析框架对于理解全球环境正义运动具有重要方法论价值。社会新陈代谢方面的变化与冲突往往是环境资源冲突与环境正义运动的重要起因。通过对当代世界经济中原材料与能量流动的分析,可以从经济层面剖析当代全球环境正义运动的属性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全球范围内环境正义运动的模式与特点。在此基础上,马丁内兹-阿列尔认为,目前对环境正义运动的研究具有鲜明的跨学科交叉研究特质。这意味着在当今学界,一门环境社会科学正在逐渐生成并不断发展,这体现出当代环境社会科学内部学科之间的密切关联与概念交叉,并催生出一门至少包括生态经济学、政治生态学以及环境社会学在内的环境社会科学前沿研究领域。

  随后,马丁内兹-阿列尔梳理了全球环境正义运动的内在机制与政治经济动因。以反映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观测结果的基林曲线为例,马丁内兹-阿列尔展示了结合物质与能量流动模式对世界经济展开分析的研究路径。由于现代工业社会本身已经处于“熵世”(Entropocene)的时代背景之下,因此,结合“熵”(entropy)概念对世界经济模式中的物质与能量流动加以研究,可以展现出重要的理论分析意义。马丁内兹-阿列尔指出,世界经济中的原材料与能量流动并未实现充分循环,而从“熵”的角度来看,这种与全球范围内资源不充分循环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榨取与全球废弃物转移机制,实际上构成了当代全球环境正义运动的深层诱因。当今全球南方国家不断发生的“社会-生态冲突”(socio-ecological conflicts),本身便根植于这种不公正的世界经济体系与全球自然资源流动模式之中。

  最后,马丁内兹-阿列尔结合对“环境正义地图”(Atlas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所收集到的全球范围内相关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当今全球环境正义运动的模式与特点,以及这方面相关研究对社会运动理论的启示。马丁内兹-阿列尔指出,从一种整体性的视角来看,当代全球环境正义运动已经展现出诸多围绕自然资源纠纷所产生的特定利益诉求与运动事件,体现出集体动员模式与运动网络的形成,其中部分环境正义运动甚至已经从非正式运动发展为特定的运动组织,这些现象都体现出当代全球社会运动的若干鲜明特点。而结合“环境正义地图”所提供的案例材料,马丁内兹-阿列尔进一步分析了当代全球环境正义运动中所涉及到的全球南方国家农民、原住民等多元化的社会行动者,探讨了全球环境正义运动围绕土地、水资源等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所引发的社会冲突模式,并认为,从“社会-生态”的研究视角出发,全球环境正义运动研究不仅涉及到生态经济学与政治生态学本身,还与农政问题、城市研究乃至性别研究存在着理论交叉与概念关联。

  在点评环节,郇庆治指出,马丁内兹-阿列尔从社会新陈代谢的理论范式出发,分析了全球环境正义运动的政治经济机制与模式,并把这种研究与作为跨学科范式的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这不仅为我们理解当代全球环境正义运动提供了重要启示,也凸显出当代跨学科环境人文社会科学这一学术范式的鲜明特征与理论特色。在当今国际格局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对全球环境正义运动加以研究,既可以为我们理解当代自然资源管理与全球治理问题提供重要参考,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挑战。在互动环节,马丁内兹-阿列尔和参与讲座的师生就环境正义与代际公平的关系、生态经济学与环境政治学的概念范式与研究路径差异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交流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