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马院本科生外语科研训练营与2025“汉语桥”南非大学生交流纪实
7月10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外语科研训练营邀请正在华访问的上海杉达学院南非中国文化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孔子课堂2025“汉语桥”访华团的南非大学生展开学术交流。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外语科研训练营旨在促进本科生同学的外语科研能力,增强向国际学界讲好中国故事以及研究国际学术思想的能力。
上午,访华团的十二位师生在北京大学燕园校区开启了一场校园历史文化之旅。在志愿者同学的讲解引导下,访问团一行陆续参观了百周年纪念讲堂、燕南园、李大钊像、北大西门、未名湖、博雅塔和校图书馆,感悟到北京大学厚重的历史积淀与人文精神。
下午,南非大学生访华团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十位学生代表在理科五号楼301会议室举行主题为“全球化时代的中非历史文明互鉴”的学术研讨会。两国同学从历史渊源、文化交流、思想哲学等不同角度,探讨了中非文明交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来自约翰内斯堡大学的兰茉莉分享了她来到中国旅行的所见所闻。她认为,文化交流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生活。中非虽然相隔万里,但在中国感受到的温暖让她觉得两国人民心意相通,特别是在访学途中看到中国年轻人对南非文化的热情,更让她坚定了以青年交流增进理解的方式。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4级硕士成一笑以生动有趣的讲解,向南非大学生们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麒麟。麒麟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仁厚与祥瑞,这种传说中的神兽与非洲文化中的长颈鹿有着有趣的历史渊源。15世纪郑和下西洋时,曾将长颈鹿带回中国,因其温顺的性格与传说中的麒麟相似,在当时被误称为麒麟,成为中非文明交流的一段佳话。
中非学子还围绕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梳理了古代中非交往与文化联系。肯尼亚出土的明代瓷器、索马里的中国古钱币,都是中非友好交往的见证。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3 级本科生李睿轩在交流中谈到:“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文明交流的本质是平等互惠,相互学习。” 中非合作扎根于相互尊重的土壤,生长于共同发展的愿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文明冲突论不时泛起的当下,这些智慧恰为化解冲突、推动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现实启示。
在主旨发言与交流讨论结束后,中非青年书写、交换明信片,为对方寄予美好祝愿与留念。简单的纸片承载着思想的交流,文化的对话在一笔一画间延续。同学们纷纷表示,本次研讨会不仅交流了思想观点,更交换了继续对话的承诺。
在研讨会尾声,来自比勒陀利亚大学的莫睿哲总结道,中国与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到反殖民斗争中的相互支持,再到今天的共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始终是双方关系的重要纽带。南非和中国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如何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的生机,是值得共同探讨的课题。中非青年当以历史为鉴,为文化发展贡献青年智慧、青年方案。
最后,中国文化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孔子课堂中方院长戴文红作总结发言。她回顾了她从中国走到非洲,投身于南非孔子学院中文教育的历程,表示本次访华活动为南非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新窗口,并相信南非学生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中非文化交流中。同时,戴文红教授也感谢了北大马院师生对此次交流活动的支持,并期待大家能到南非看看,共同探索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可能。
至此,研讨会圆满结束,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此次“汉语桥”2025南非大学生访华团访问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并进行深度交流,不仅加深了中非青年学子对彼此国家文化的认知,也为未来的进一步交流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全球化浪潮呼唤文化的和合共生、美美与共,青年的对话与协作必将作为推动文明进步的有生力量,续写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