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马列、读原著”读书系列活动第十期

 

20171117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学马列,读原著”读书系列活动第十期学术讲座在理科5号楼352报告厅举办。本期读书活动的三位主讲人分别是我院宋朝龙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玉兰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增岽副教授。陈培永副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来自北京大学、在京兄弟院校及科研单位的师生,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好者,共60余人参加了此次读书活动。

   杨增岽老师主讲的是:“国外社会生态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启示”。杨老师给我们展示了“生态”一词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进而形成交叉边缘学科的历程,例如“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等等。他讲述了自己关注教育生态问题的缘由,随后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教育生态研究方面的整体现状、主要成果及核心观点。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杨老师介绍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主要涉及的四部分内容,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突出“生态”问题的原因,今后研究的着力点,他对生态问题研究的“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三个维度等。

赵玉兰老师主讲的则是“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著作与季刊之争”。赵老师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诞生地,它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一直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MEGA2III/1卷和第III/2卷(收录1848年前马克思、恩格斯之间以及二者同他人的通信)的出版,国际学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性质判定上出现了新的声音。一些学者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并不是一部著作,而是一部季刊。她认为,尽管在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确实存在出版一部季刊的计划,但这份季刊并不能同《德意志意识形态》划上等号。毋宁说,季刊只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所采取的外壳和形式。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后来的表述以及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自身的内容和结构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著作,而非季刊。

   宋朝龙老师主讲的题目是:“《资本论》第二版跋中关于辩证法的论述导读”。宋老师首先同大家一起重温了《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论述,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究竟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他以《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为例,讲解了黑格尔绝对概念的发展逻辑,即绝对概念经过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宗教,最后达到绝对知识的发展路径,还谈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及其神秘性、保守性和非批判的实证主义性质,并从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中,说明了《资本论》中的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属性、批判性和革命性。

现场听众积极参与了互动,就讲座所涉话题进行了提问。三位主讲教师对听众的问题一一作了回应和解答。

“学马列,读原著”系列读书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北大马院对青年学子高度的责任感,是彰显马院师生“在马研马、在马爱马、在马信马、在马用马”卓越风采的极佳方式。读书系列活动受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们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院内外、校内外师生的热情响应,这是我们继续努力办好读书会讲座源源不断的动力。继本次学术讲座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将于今年11-12月,继续推出“学马列,读原著”读书活动。后续讲座信息,请关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官方网站的通知。欢迎北大马院学生及其他院系学子、校外学子踊跃参与,共同进步。

 

(赵立凯供稿,韩绮颜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