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

2025年11月19日上午,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召开,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参与研讨。会议由研究中心主任宇文利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教授为会议致辞。他指出,全会以“六个坚持”明确基本原则,以“十二项部署”谋划战略任务,体系完整、高瞻远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谈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人民至上、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等重点内容时,他呼吁与会专家畅所欲言、深入交流,共同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贡献智慧。

第一阶段大会发言由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丰子义教授主持。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闫志民教授阐述了学习“十五五”规划建议的五点突出体会:我国科技水平迈入世界前列、社会主义强国建设进入全面发力阶段、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生态环境将实现根本性改善、军队建设将跻身世界一流阵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黄宗良教授强调处理好政治与经济、政党与民众、国内与国际、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四对关系的重要性,强调当前应坚持实事求是作风,妥善应对发展不平衡、技术变革等挑战,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王怀超教授指出,“十五五”规划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纲领,其重新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尤为关键。他认为,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和“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升为原则,旨在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与安全领域的核心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白雪秋教授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十五五”规划将农业农村现代化置于全局高度,通过提升农业综合产能、分类推进乡村建设、优化富农政策效能等举措夯实基础,充分体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郇庆治教授认为,“十五五”规划强调以经济结构绿色化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制度化体现;而着眼增强绿色发展动能,需国家层面加强关注与投入,并切实解决基层落实中的动力不足问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小寒教授指出,强大的经济发展需依靠两大支柱:一是建立遵循科学规律的科技体制,二是构建成熟的市场社会,而后者需以适配的思想理论、法治规范与社会道德作为支撑。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聂志红教授提出,新形势下按劳分配应理解为按市场贡献取酬,劳动质量取决于其不可替代性;这一部署旨在保护企业家积极性,契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第二阶段大会发言由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梧主持。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贺大兴副教授分析指出,实现2035年人均GDP目标面临增长压力,需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市场规模以提振消费,政府应多间接“搭台”少直接“唱戏”。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文旭副教授聚焦文化建设指出,“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治理能力,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着眼科技对文化的深刻影响,应审慎处理意识形态领导权、科技理性与文化产业的资本属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彬彬副教授强调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他结合调研见闻指出当前农村面临空心化等结构性困境,并肯定“十五五”规划中土地承包延期等政策对稳定农民预期的积极作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封世蓝副教授指出,具身智能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领域,深刻改变了劳动者角色、创造了新生产资料;需运用批判精神,辩证平衡技术发展与其伦理风险。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金德楠助理教授指出,现代法治根基在于尊重个人权利,其依赖的理性与自由意志需通过公共讨论培育;网络时代提供了公共讨论的新空间,但也滋生了如躺平文化等不良思潮,应注重加以解释和引导。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董彪助理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质与量统一于“人”的发展过程,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需在制度上规范政府权力、在资源上优先投资于人、在评价上注重人民获得感,并推动藏富于国与藏富于民的动态平衡。

最后,宇文利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他对与会专家的深刻见解与充分交流表示衷心感谢,指出会议延续了中心老中新、多学科结合的研究传统。他强调,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规律、避免盲目性是理论工作者的核心使命,并期待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各自领域内突破创新,在“十五五”期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