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全球繁荣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专题学术讲座 顺利举办
2025年10月13日下午,“第四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系列讲座·第2场”在北京大学第三教学楼507教室举办,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杰出教授卡洛斯·阿尔贝托·托雷斯(Carlos Alberto Torres)应邀作“人类全球繁荣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Human Global Flourish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xis)”专题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宇文利教授主持,学院部分教师、访问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共70余人参加。
讲座前,主持人介绍了托雷斯教授的研究领域与学术成就。托雷斯教授长期从事教育学、哲学与政治社会学研究,在比较教育、全球素养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研究领域均享有盛誉。此外,托雷斯教授还致力于全球公民教育实践与联合国工作,积极投身全球治理与国际事务。

讲座伊始,托雷斯教授首先介绍了他新出版的中译本著作《全球公民教育:批判性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该书作为全球公民教育领域的开山之作,深入探讨了全球公民教育在当今时代的必要性与现实情况,剖析了新自由主义共识、世界体系中的竞争与合作等核心议题,并构建了从多元文化主义到全球和平,再到将全球公民教育视为全球社会运动的宏大理论框架。全球公民教育也是本场讲座的关键词之一,简要引入后,托雷斯教授深入主题展开探讨。
讲座中,托雷斯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可持续发展革命的世纪。这一时代背景呼唤教育范式的根本转变,而全球公民教育正是推动这一转变的重要策略。他首先阐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全球公民教育的关键意义。全球公民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一种强调实践参与的公民学习形式,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应对社会、政治、经济及环境等全球性议题。就理论框架而言,他将全球公民教育、可持续发展与源自东方的“新天下主义”观念以及“人类全球繁荣”理念相联系,构建了一个多元文化视角下相互支撑的概念体系,为理解和应对时代挑战提供了共享的教育范式。

其次,针对理论如何转化为切实行动这一核心关切,托雷斯教授提出了以“包容性共情(Inclusive Empathy)”与“生态共情(Ecological Empathy)”为核心的生态教育学实践路径。他通过中国山东弘毅生态农场和阿根廷圣莫尼卡全球公地牧场两个“真实乌托邦”的实验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对话式教学法,将世界主义和生态教育的理念付诸实践。他强调,在一个仍然存在深刻社会分化的世界里,生态教育学致力于培养新一代能够做出可持续性决策的全球公民,这对构建互联互通、和谐共生的全球社会至关重要。此外, 托雷斯教授还剖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与人的疏离体验,借鉴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提出了建立共情式教育关系的解决方案。

随后,托雷斯教授详细阐释了“人类全球繁荣”概念的丰富内涵,指出其涵盖幸福与生活满意度、身心健康、意义与目标、品格与美德以及紧密的社会关系五重维度。他强调,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促进人类全面繁荣中承担着关键责任,应当帮助学生实现上述维度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学习过程必须超越单纯的认知层面,向情感和行为领域拓展。
作为生态教育学的实践范例,托雷斯教授重点介绍了一门专注于食物系统的课程。该课程不仅组织学生深入阿根廷有机农场进行实践,还要求他们完成可发表于《全球公共评论》(Global Common Reviews)的学术论文,以此产生广泛的公共影响。讲座最后,他通过阿根廷可持续农业的具体案例,展示了遵循可持续发展、践行全球公民责任的创新做法。
托雷斯教授的讲授视角新颖、视野宏阔、思路清晰,引发了现场师生的强烈共鸣与深入探讨。在提问交流环节,大家就人与动物如何和谐共生、共情教育的发生机制、城乡关系的潜在危机、有机食品的市场空间等相关问题向主讲人踊跃提问。托雷斯教授饶有兴致地逐一作答。在热烈的互动讨论中,讲座落下帷幕。本次讲座兼具理论深度、思维广度与现实前瞻,对我院师生开拓国际视野、发掘前沿问题大有裨益,体现了我院立足国际学术前沿的办学理念和良好学术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