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历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讲座
2025年11月5日晚,在北京大学第三教学楼503教室,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欧阳军喜教授应邀作“历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专题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绪武教授主持,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共80余人参加。

讲座伊始,欧阳军喜教授首先围绕“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理论命题,从历史视角切入,引导听众展开深入思考。他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核心问题: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论断?“第二个结合”是否是“第一个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历史是连续的还是断裂的?传统是固定的还是变化的?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何以形成区别于西方的独特路径与文明形态?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共同构成了理解“第二个结合”深厚历史意蕴与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框架。在简要勾勒出这些核心议题后,欧阳教授引而不发,随之层层深入地展开了学理分析与历史阐释。
欧阳教授指出,要历史地理解“第二个结合”,必须深入把握三个基本问题: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内在关联;其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自觉与具体实践;其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理解这一重大命题的历史纵深与理论框架。

在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内在关联时,欧阳教授着重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三个根本维度上的深度契合。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传统。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契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念。欧阳教授强调,正是这多重维度的深刻契合,共同铸就了“第二个结合”坚实的历史必然性与强大的理论生命力。
接着,欧阳教授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自觉与实践历程。他指出,这一结合的理论前提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应用到创造的演进过程。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现实问题,以及党情、国情和世情变化的深刻影响,推动着中国共产党对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
最后,欧阳教授阐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代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与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标志着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破解了近代以来的“古今中西之争”,从“新旧对立”的陈旧思维中解放出来,从“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第二个结合”的深入推进,巩固了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开创民族复兴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交流环节,与会硕博研究生分别围绕如何历史地理解中西文化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主体性等核心议题踊跃提问。欧阳教授结合丰富史料与理论洞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尽而富有启发的解答。
最后,林绪武教授进行了总结,林老师表示,欧阳教授的报告立足历史学视野和大历史观,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为开展“第二个结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论,同样,“第二个结合”为深化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重要的视角。
整场讲座在热烈而深入的学术互动中圆满结束。本次讲座兼具历史厚度、理论深度与时代高度,为师生们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与思想精髓提供了重要启发。
欧阳军喜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出版《历史与思想:中国现代史上的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等专著,近年来,在《历史研究》《求是》杂志发表多篇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高水平论文。(文字、照片:孙浩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