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讨会举行

2025年11月1日,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和哈尔滨鹏博集团共同主办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讨会在北大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举行。开幕致辞由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主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蚌珠,哈尔滨鹏博集团党支部书记、副总裁武秀英先后致辞。来自国内1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的代表围绕数字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1103.jpg

会议现场

发言板块一“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案例”,由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于冰主持。鹏博集团董事长助理李洪鹏以宁安市响水国际稻米公园项目为例,分析了数字化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绿色耕作及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趋势。黑龙江省政务大数据中心主任张海军介绍了“龙政智数”如何依次解决“统”“通”“用”三大问题在黑龙江的落地实践。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崔莉分析了“两山”理论转化难题,以及数智化的生态银行解决方案在全国14省市的实践与成效,尤其是北京市门头沟区的相关实践。北京大学智能学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辜凌云以北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实践为例,从基本情况、组织架构、研究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介绍了人工智能赋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发言板块二“北大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报告”,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预聘副教授王聪聪主持。郇庆治聚焦“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的主题,分析了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入解读其丰富理论内涵,并提出推进该建设的创新探索路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李思齐分享了北大—鹏博集团“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项目实地调研的短视频。北大—罗莎·卢森堡基金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生态转型研究”项目研究生常智博、赵欣怡和梅诺分别从不同维度分享了“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小组”十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学部教研中心讲师曹得宝介绍了近年来从事的涵盖教学、科研等领域的数字生态文明项目研究成果,并从本体论、认识论、伦理价值、现实践履四个维度分享了对数字生态文明的哲学思考。

发言板块三“数字生态文明与数字人文社会科学”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陈艺文主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邱泽奇围绕“算法为人”与数字人文社会科学,结合研究指出人工智能引发文科知识生产范式革命,并从人类知识生产等维度探讨了二者关联及学科发展。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全喜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风险,并探讨了科学应对路径。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邬晓燕剖析数字技术对生态文明的赋能与风险,并结合全球及中国情况明确其为中国式现代化必然选择。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陈智雄以时代趋势与政策为引,明确数字生态文明内涵外延,并阐述了其时代价值、实践路径和近期未来发展。

自由讨论环节,郇庆治围绕“数字人文社会科学概念界定”与“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政府实践”提问,指出界定数字人文社会科学需聚焦数据、算力、算法,核心是算法转化为研究方法论与认识论以重新确定人文社科研究价值,而且算法要兼顾“为人”与服务多数人,同时还要关注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中公共管理效益及制度政策创新体现生态与社会正义的问题;蓝江认为,数字技术应用于人文社科存在认知误区,计算社会科学的核心挑战是重塑人文社科思考方式而非将其还原为计算;邱泽齐则从多维度予以回应,指出计算社会科学挑战在于大数据与小数据差异及“计算”与“统计”区分,解析了人工智能三要素与人文社科的结合,强调“算法为人”需要以人文社科文献价值观为核心、关注两层关系并通过立法和人文社科介入引导技术,还强调人文与社会科学差异及人工智能操纵人类情绪的风险。

发言板块四“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域下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由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陈佳主持。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分析了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向绿向善的两大维度与风险关联因素,明确向绿向善的制度抉择原则、举措及伦理抉择导向、规范与要求,提出需调控数字化进程以同步绿色发展与社会进步。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蓝江批判数字生态资本主义存在科技平台垄断、用户依附、算法支配等局限,提出中国式数字生态策略应聚焦技术自主化、数据主权规范化、平台治理创新等,以打破封闭数字领地格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雪姣从“两个结合”视角阐释数字生态文明建设,需通过数字赋能与社会主义规约相结合,创造区别于数字资本主义的新文明范式。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王先鹏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提出高质量发展为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目的因”“动力因”“形式因”“质料因”,数字技术是实现发展范式从“物本”到“人本与生态本位”跃迁的关键路径,最终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明形态。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唐韬指出,全球碳中和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新能源产业供应链关键材料保障、双碳行动支撑体系构建等三大挑战,强调中国在光伏、风电、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与产业贡献,呼吁加强国际合作以推进零碳转型。

在总结发言中,郇庆治强调了如下三点:理解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概念既要立足理论话语溯源分析,更需聚焦实践探索与国家政策导向,通过政策解读与实践案例相结合深化认知;应积极探寻数字人文社会科学方法与当前研究的契合点,推动跨学科研究方法融合创新;鼓励青年学者充分理解数智化带来的学术研究成果与探索过程变革,以学术交流激发创新活力。武秀英则从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视角提出三点思考。在企业业务层面,过往数字产业与数字化建设多聚焦赋能政务管理、助力社会治理、提升民生服务效能,而推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则需进一步厘清其“管理属性”与“服务属性”的辩证关系,找准发展定位;在企业经营角度,要更充分理解科技向善的核心要义,作为科技企业应推动蓝色科技创新与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双向互动、深度融合,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社会责任与党建工作方面,小微企业应扎实有效推进党建引领工作,更主动扛起促进区域发展企业责任,从“个体蓬勃”迈向“群体共赢”,协同合力助力黑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