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与内涵

2013 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具体措施等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2014 22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日,在纪念五四运动95 周年之际,习近平考察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就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作了重要阐述。显然,中共中央已经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到事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逻辑

中国共产党凝练和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着眼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战略考量的基础上,坚持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

(理论逻辑丰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价值性

近十年来,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等问题的研究日益活跃。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价值性,体现着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从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来看,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阐释了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理想追求,这种理想追求其实就蕴涵着他们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主要表现为追求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个个幸福、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在于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更是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2。“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3因此,科学社会主义,“无论从一种理论、运动还是一种制度来说,都意味着一种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与他们的解放息息相关的根本价值”4。科学社会主义将“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的目标,并对实现这种目标的指导思想、制度设想、主要途径、主体力量等作出了初步的论述和阐释。在这些论述和阐释中,马克思、恩格斯勾勒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原则、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等,如为绝大数人谋求利益、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平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本质上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统治阶级的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原则、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同时汲取了现代西方进步文明的价值理念和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理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基本价值。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传统的一国社会主义发展到多种模式的社会主义,这种百年沧桑的巨变现实,必然会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和发展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设想和制度实践。因此,从价值层面来构建和丰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回应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深化对社会主义及其本质认识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经典作家及其后继者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可以说是一个承继、创新和逐步完善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时代,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他们只是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特征作了科学的预测。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以下特征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物质极大丰富生产资料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直接占有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开始消亡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这些科学的设想,为后来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确立提供了基本原则。列宁是第一个把社会主义变成现实的理论家、革命家和政治家,他在汲取建设苏俄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有了更为具体和深刻的认识。列宁指出,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国家所有制和合作社所有制,合作社的发展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重视工农群众对国家机关和干部的检查监督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劳动的社会差别社会主义要注重发展文化教育社会主义还需要国家,国家还不会消亡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等。显然,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方面的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斯大林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基本形式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工农业生产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形式,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苏联党内个人崇拜的盛行,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思想走向了绝对化,最终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也对经典作家的一些理论做过片面的、教条的理解,如认为“一大二公”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搞计划平衡经济等等。同时,在曲折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用社会主义理想培育起一套高度一致的价值体系。爱党爱国、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人民民主、阶级斗争、无私奉献、斗私批修、反修反霸、共产主义新人等成为主体的价值话语。显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左”的局限和教训。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5邓小平在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多次阐释了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他指出公有制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两个根本原则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走向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体现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把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也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经典作家及其后继者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他们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方面论述的颇多,具体的制度、体制和机制等方面有所不足二是他们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层面方面论述得较多,尤其侧重经济政治方面。三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层面的论述多具原则性、间接性,缺乏具体的内涵和可操作的指南。当然,呈现出这些特点,主要是由于经典作家及其后继者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所面临的时代任务不同,以及探索和完善社会主义理论本身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的。科学社会主义不仅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它的更高追求在于建立一个公平、公正、民主、法治、文明的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以说,经典作家及其社会主义实践者们注重较多的是社会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而对其价值性的实践构建相对较少。其实,科学社会主义既是一种人类认识真理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运动,也是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制度安排,更是一种合目的性的人类价值体系。6社会主义一百多年发展的实践,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实践,为我们今天从价值层面深化对社会主义及其本质的认识,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换言之,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已经步入到系统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阶段,已经发展到把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原则,细化为具体内涵并为之实践的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正是适应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逻辑的需要。

现实逻辑应对西方价值观全面冲击的需要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时代,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不断输出它们的价值观,以达到渗透、掌控甚至颠覆它国政权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不断以私有化、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人权、宗教信仰自由等为幌子,全方位向中国输出它们的价值观,企图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在国内外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当前严重干扰和挑战我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和宪政民主等。这些思潮及其主要观点,其本质是要否定我国当前实行的各项基本制度,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和模式。

西方的思潮和价值观不仅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而且渗透到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和侵蚀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当前,我国一些过去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恶习重新泛滥,整个社会风气、社会道德等方面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乱象。这种现象和境况的出现,尽管原因多样复杂,但显然与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有着直接的联系。

面对西方价值观带来的全面冲击,作为当今世界最大且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如何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向世界传递和引领一种崭新的文明和价值,将决定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大国强国地位。当前,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和任务,中国需要用一种核心价值观来指引和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使之能够正确地看待中国与世界,处理和规范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现实逻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辨析

当前,为了统一思想认识,积极、有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界和理论界必须拓展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辨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性与个性

有学者认为,在价值追求方面,适合人类共同需要和发展的价值观,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只有“去阶级化”和“去意识形态化”,与人类的“普世价值”对接,才会有真正的生命力。显然,这种观点只认同价值的共性和普遍性,夸大了价值真理的作用,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及其科学性。也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的就是突出和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凸显出社会主义价值与资本主义价值的本质区别。此观点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性,尤其注重凸显社会主义因素。这种分歧,既涉及到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性与个性关系,又关系到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人类一种先进的思想体系和文明成果,它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准则必然体现着人类文明的结晶,反映着人类社会共同的进步和追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脱离人类共同价值需求而另辟蹊径的一种价值观,它的内涵和本质必然承继并引领着人类社会美好的价值追求。而且,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要想赢得更多的世界认同,就需要在基本的价值追求等方面与世界其它国家有着共识。当然,这种共识是在基本理念、内在精神、基本原则等方面的共识,而不是在具体内涵、实践模式、具体途径等方面的一致。但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下的一种新型价值观,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价值观,它必然有着更高的价值追求和富有中国特色,从而构成它个性的一面。当然,这种个性的一面,是以坚持共性为前提的,首先必须体现着共性,其次要丰富和发展着共性。当前,正确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首要的理论任务就是具体地、历史地、科学地梳理和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共识价值尤其是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关系。如怎样科学地定位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如何厘清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及其价值观与人类共识价值体系及其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否会超越或取代资本主义价值观?其次,科学、正确地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价值理论。如怎样评价理想社会主义价值与现实社会主义价值的作用和意义如何丰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人类共识价值的重要力量对于这些重大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和理论论证,而是需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以及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础上,认真地总结实践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后,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有力地彰显马克思主义价值性的意义及其真理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与“非核心”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过程中,理论界和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的认识不尽一致,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包括哪些有学者初步统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表述,多达60 多种以上,涉及90 多个范畴。7分歧如此之大,是因为人们界定核心价值观的立场、角度不同。有的从执政党角度,有的从社会主义本质角度,有的从意识形态角度,有的从国家利益层面,有的从社会公德层面,有的从个人道德层面,等等。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问题,即哪些才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核心”里还有没有“核心”如有的学者提出,应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范畴,居于最高统领地位,公平正义是基本范畴,共同富裕、民主法治、科学文明、和谐共生是基本范畴。8有的学者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着眼于公民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因而应把自由、民主、公正、互助、改革、发展作为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9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之分歧,一些学者可能都有一个思维误区,即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解决当下社会主义中国根本的、终极的价值追求问题。但是,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利益分化、矛盾多发、价值多元的深刻转型时期,不同的人或阶层因所处的经济地位、社会身份以及教育水平等有差异,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必然有所不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不可能是单一、唯一的,它必然是复合、多元的。此处的“核心”是相对于多元价值诉求中凸显出来的“核心”,是相对于“非核心”而言的“核心”。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凝练,显然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的。只要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价值本质的认识没有达到应有的科学高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和“非核心”是相对的,并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变化而转化,直至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变成现实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核才会形成和相对稳定。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的分歧与争论,没有正视到一个国家成熟的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发达的经济水平、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上的,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和践行过程。希冀当下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构建一套彻底解决国民终极价值追求的“核心”价值观,既不符合唯物史观的理论,也无益于统一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性与社会性

在当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歧中,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应当突出其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突出其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一种国家的价值观,首要的是遵循各个国家和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注重其社会性和国民普适性。显然,这种分歧的思维误区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复杂属性问题,简单化为政治性与社会性的二元对立。其实,任何一个事物的属性是多层次的,有特有属性与共有属性、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的区别。而且,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事物的属性表现形式和作用亦会不同,并会发生变化和转化。因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至关重要,切不可在此方面有片面的认识。

一般认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集中体现,奠定了国家制度的道义基础,为相应国家制度的建构提供了基本思路,决定了其国家制度变革和调整的基本方向。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坚持其政治性,彰显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理念、社会目标、价值追求等。但是,我们切不可因此而将其简单地泛政治化或泛意识形态化,进而忽略甚至否定它的社会普适性。因为,我们所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种现代国家价值观。作为一种现代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它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现代国家的社会性和普适性而完全独立存在。其次,从国家的文化价值的承继关系来看,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理念,也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的理念虽处于主导地位,但并不是唯一的。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践行的对象是全体国民。而无论是生活在大陆的国民,还是生活在港澳台的国民,他们当中都有一部分不信仰社会主义。如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泛政治化,不仅不利于大陆绝大部分国民接受教育和践行,而且也不会得到非社会主义信仰者的真正认同。最后,当前的社会主义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数国民的基本现代价值观念尚未全面、牢固地树立,其道德修养、文明程度亟需大大提升。放弃对国民进行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培育,而去追寻一些更为抽象的所谓的终极价值观,只会造成舍本逐末的后果。因此,引导国民学习和践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应是构建国民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程。只要这项基础性工程做扎实了,以及随着对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凝练和践行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自觉行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培育和践行,无论从内容上、形式上以及途径上,都要注重其社会性和国民普适性的要求,将科学社会主义理念内化成国民日常的自觉行动。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 : 294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 758760

4]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 12) 

5]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 116

6]吴向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自觉[N].光明日报,2013-09-14

7][8]杨兴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理论探索,2010( 1) 

9]许耀桐.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 4) 

    [10]侯惠勤.关于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