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利:改革开放与中国道路的文化形象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大事件,我们常常把它视作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里程碑,认为改革开放启动了当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从文化维度讲,改革开放启动了一场崭新的中国道路的文化精神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创造中进行了中国文化的创造,拓展了中国道路的内涵,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历史进步中实现了中国文化的进步。这种文化精神上的变迁和进步有三方面的突出表现:
一是革命理想的转型与文化理性的重建。
从改革开放开始,伴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和文化上的自由包容,中国进入了一个文化理性重建的时代。从那时起到现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民族的文化再度被重视,中国人的文化理性再度实现了新的形构。这种文化理性是平和的、稳健的、积极的和全面的。其平和性表现在不偏激地对待任何一种文化源流和文化本体;其稳健性表现在客观辩证地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其积极性表现在充分认识和发现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其全面性表现在完整地理解和把握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二是传统心理的转变与文化自信的重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转变也包含着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以此为背景和前提, 中国人在文化上逐渐走出改革开放之初的迷茫和困惑, 逐渐发现自身文化的主体价值和主体意义,从而构建了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就此,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变迁的历程,也正是中国人重拾文化自信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明确发出坚定文化自信的号召,他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正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向自信和自强的宣示,也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重拾文化自信的标识。
三是中国精神的转化与文化形象的重塑。
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在革命战争年代,从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皆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组成与体现。建国以后,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以及以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为代表所汇成的“两弹一星”精神则是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和精神体现。改革开放以来,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丝路精神,则更加鲜明地凸显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以“事件”为标志的中国精神的特征与内涵。可以看出,随着时空转化,中国精神也发生着时代性的转化和创新,而中国道路的文化形象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重塑。站在今天的时代方位上看改革开放以来近40 年的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已经呈现出了与往昔不同的文化形象, 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自然也就包含着不可同日而语的文化意象。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选自解放日报2017年12月22日马克思主义研究(第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