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彦申致马院师生的一封信
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
谢谢你们寄来院庆信函和院刊,读过之后,我对学院十五年来的发展壮大和提高感到由衷的高兴。从《学林》期刊中,我看到了师生们良好的精神风貌,也看到了学院在出人才、出成果方面达到的新境界、新水平。在此,谨向学院创建十五周年表示热诚祝贺,向为学院的建设发展贡献心力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北大的马克思主义公共理论课教育,曾有过一段强盛辉煌的时期,兵强马壮,名师云集,教学和研究水平在全国都是领先的。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由于大气候的影响和体制的原因,造成力量分散,人心散漫,精力流失,队伍青黄不接,一度陷入困境和危机。很多教师都为此焦虑。在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反复权衡之后,学校决定从体制、政策入手,创建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个学院并不是过去马列教研室的简单恢复,或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而是一种体制创新,政策调整。新建学院集马克思主义公共理论课教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以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任务于一身,实行开放办院,依托全校的综合优势,打通与学生工作部门互动的渠道,整合队伍,聚拢人才,为加强和改进学生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发展马列主义理论学科提供一个宽阔的平台、稳固的基地和可靠的保证。在创建过程中,梁柱、杨文娴、钟哲明、钱淦荣、李士坤、徐雅民、薛汉伟、闫志民等同志都倾注了很大热情,出过很好的主意。
当时由我出任第一任院长,并非是因为我有多高的理论水平,主要是为了体现学校党政领导对学院的关注和重视,便于上下左右的沟通,为新生学院的生存发展争取更多的支持。
那个时期,是一个思潮起伏、动荡不定的时期,围绕着许多理论问题,围绕着我国的体制改革和发展道路,围绕着形势政策,围绕着对苏东剧变的看法和对外来思潮的评介,争论不休,莫衷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深层的原因,在于人们对邓小平理论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缺乏应有的自信,理论创新还不成熟,实践经验还不丰富,学术环境也不够宽松。今天情况大不相同了。我国二十八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回答了过去很多争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在自己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上重建了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当时一些被提到姓资姓社、大是大非高度进行激烈争论的问题,今天看来其实并非必要。几度形成气候的“全盘西化”的论调也逐渐失去了市场。一些曾经被划入错误思潮之列加以排斥的创新观点,今天已重见天日,公开流行。人们终于可以放下历史的包袱、超越已往的是非、走出争论的误区了。邓小平说,不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真理并不总是越争越亮,越辩越明,有时反倒是越辩越糊涂、越争越伤和气。归根到底,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某些理论争论和思想困惑,除非干扰大局、具有现实危险性,一般不必匆匆忙忙地判断,匆匆忙忙的发落,急于决出是非输赢,不妨宽以时日,时间和实践最终会验明真理,还以公正。
我离开北大七年了,但北大和清华对我的熏陶感染一直使我受益无穷。
江苏不仅山明水秀,文化厚重,是个观光旅游的好地方,而且滨江沿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力较大、显示度较高、说服力较强的一个地区。古人讲,上有天堂,下游苏杭。今天的江苏,确实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取得了学多令人鼓舞的进展,在全国百强县前十名中,有七名出自江苏,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在创业、创新、创造自己美好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伟大的智慧和力量,确实令人敬佩和感叹,在书斋上坐而论道论不清楚的问题,下来看看或许就明白了。真诚期待学院的老师和同学能到江苏来观光、旅游、考察、调研、求职、合作,我很愿意为大家做个桥梁,当个“后勤处长”。
祝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兴旺发达!
祝全院师生员工身心愉快,学业精进,事业有成!
任彦申
2007年1月 于南京
(任彦申 时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原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任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