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马藏》编纂与研究”开题报告暨学术研讨会举行

      2020年6月5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藏》编纂与研究”开题报告暨学术研讨会,以现场研讨和视频会议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北京大学社科部副部长王周谊主持会议。

IMG_256

IMG_257

  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于鸿君教授高度评价了《马藏》编纂与研究工作的意义,希望课题组成员努力取得标志性并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王周谊副部长肯定了《马藏》工程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马藏》工程及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

  课题首席专家孙代尧教授介绍了课题情况。第一,课题将对1870年至1911年间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思想学说在中国初始传播阶段的文献进行发掘和研究。总体思路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历史启程阶段的历史过程、传导过程和思想过程作出总体探索。通过真实完备的文本和求真创新的研究,再现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接受史和中国化史,展现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演进历史图景,发挥以史为镜、资政育人、正本清源的作用。第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早期传播研究成果的整理、辨误和匡正;对未受重视文献的发掘和重新认识、对已知文献的新角度解读;基于思想史、翻译史、概念史、阅读史等范式的早期传播史全貌和学术总结,等。第三,课题的预期目标是,力求实现文献的全面收集和整理、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的系统梳理、研究问题域的拓展和新研究范式的引入,并提炼新范畴、新表述,构建马克思主义传播史新学科。最终形成系列论文、《马藏研究》专辑等成果,出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料,培养人才和促进学科建设。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藏》总编顾海良先生介绍了《马藏》的编纂与研究。第一,从四部结构来看,《马藏》是一个综合体。第一部为著作(包括译著)类文献;第二部为报刊文章类文献;第三部为各类通讯报导,及各种档案、笔记、书信等文献;第四部为中国共产党有关文件类文献。目前已经出版的是《马藏》第一部的第一至五卷,另外三部也都在推进、争取尽快出版,使《马藏》的整体展现出来,为明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第二,从编纂的方式方法来看,《马藏》与其他学科进行了充分结合。《马藏》创造性地吸收了MEGA2的编纂方法,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哲学史研究中概念和范畴的研究、比较文学中的互文法、中国古籍整理的注释方法、文学史研究中传播史和接受史的划分等。第三,《马藏》体现了思想性、政治性和学术性、学理性的统一。《马藏》是一个基础性的学术文化工程,要考虑与三个学科的结合。一是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结合。要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播并不仅仅限于特定的年代。二是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要通过《马藏》编纂的过程、对文本研究的过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什么、如何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等问题讲清楚。三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有思想性、政治性,也要有学术性、学理性,要通过《马藏》研究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门学科提供更强有力的学术学理支撑。

  北京大学孙熙国教授、仝华教授和巩梅副研究员,清华大学王宪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树荫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王刚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王保贤副教授等在发言中对课题研究提出了建议。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教授和副院长刘军教授、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校外学者等30余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藏》编纂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9JZD009),自立项至今,课题组已开展的工作主要有:文献资料的收集,启动《马藏》第三、四部的编纂,在重点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阶段性研究成果,着手编辑《马藏研究》论文集第二辑,引进若干博士后人才等。

  (供稿:邱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