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在京召开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王海锋/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王海锋)建设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项战略性基础工程,对于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005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为总结经验,研讨问题,更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4月28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在 北京举办了主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的第五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 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等近150所大学的18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状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经验和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机遇与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前景”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在开幕式上,教育部社科司陈矛副巡视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教授分别致辞,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教授主持开幕式。
陈矛指出,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我们在各个领域都在制定发展规划,研究我们新形 势并未来发展进行思考,今天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院长齐聚北京,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问题进行研讨,意义非常重要。客观地讲,对于马 克思主义学科的发展,我们应该站在繁荣和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来看待,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学理论体系为目标。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 设问题上,要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学科与其它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要摆脱封闭狭隘的自我保护主义,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进而在相互借鉴中 携手并进。
孙熙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自2005年设立以来,形成了包含6个二级学科的学科体系,回顾过去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一 直在快速发展,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宣传工作,密集地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各地各部门也出 台各种贯彻落实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这让我们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正受到高度重视,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学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下马克思主义 学院研究基地的机构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马克思主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都取得了弥足珍贵的发展,基本形成区域分布相对合理,学科体系更加完 备,人才队伍不断优化的良好格局。尤其是近年以来学科成果更加丰硕,国际学术交流显著增加,不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国际视野,更让中国的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增加国际影响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但是,直面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仍然存在众多问题,面临严峻 挑战。例如,在教学上,在信息化的时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教材和课堂还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相脱节、难以真正说服打动学生的现象; 在研究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果数量虽然比较多,但是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如何回答时代问题,回应学生诉求等方面需要继续开拓新局面;在研究教学队 伍建设上,师资梯队存在一定的断头现象,等等,这些现象与时代的发展、与党和人民对我们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我们下大力气解决。展望未来,我们需要 从这么几个方面着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需要有新思路、新理念、新概念、探索出学科发展的新路径;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彰显马克思 主义的批判精神和现实关怀,以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真理性说服大众;要直面变化时代和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回应现实的挑战,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的无限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要遵循一般学科发展的普遍规律,要结合实际让马克思主义自身特点与其它学科 互相融合,取长补短,突出优势,在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中再现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活力。
据悉,“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是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07年4月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对促进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交流、合作、共进发挥了积极作用。
教育部社科司陈矛副巡视员致辞 本网记者 王海锋/摄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教授致辞 本网记者 王海锋/摄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教授主持开幕式
http://www.cssn.cn/zx/bwyc/201604/t20160428_2988614.shtml